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
形象识别

LOGO是徽标或者商标的外语缩写,它作为机构识别系统的最主要部分,在机构形象传递过程中,是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高、同时也是最关键的元素。内蒙古计量院的院标由一个三角形图案组成。计量院的整体实力、完善的管理机制、优质的服务,都被涵盖于该标志中。

  在几何图形中,最稳定的结构是三角形,寓为事业稳固长久。我院的院标图案,并非封闭的三角形,有其包容性,也有其开放性,意为向上开放、包容进取。院标选型似“天平”的托盘,象征着公正、准确,突出了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性质,也与我院的检测“质量方针”相匹配。右边实体字母“J”意为“计”,左边虚体字母“L”意为“量”,底边字母“NMG”为“内蒙古”拼音缩写,整体组合寓意为“内蒙古计量”。其中,虚体和实体字为“不虚心不知事、不实心不成事”之意。院标的色彩由白蓝两色组成。蒙古民族人民喜爱圣洁的白色,它象征着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纯洁、正直和美好;蒙古民族人民也同样崇尚蓝色,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其苍苍之色必然为神圣之色,蓝色有着“天”的特征,它博大、清澈、深远而智慧,进而成为蒙古民族乃至内蒙古的象征色。

  LOGO标识代表一个单位的品牌,是无形资产。设计品牌、创建品牌、培养品牌的目的,是希望此品牌能成为“名牌”,得到社会的公认。内蒙古计量院作为法定计量技术机构,打造名牌,就是要在“产品”即证书报告、检测数据的质量上下功夫,在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上更努力,使品牌成为实力的象征,为祖国北部边疆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增色添彩。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计量,从它诞生以来,就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就是世界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科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计量已由一门学科,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基础。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技实力的强弱,可以说没有计量、就没有准确测量,没有准确测量、就没有科技进步,没有科技进步、就没有现代的灿烂文明。2015年9月16日,是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以下简称“内蒙古计量院”)成立60周年纪念日,作为自治区最高级别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内蒙古计量院的发展史,就是自治区计量事业发展的缩影和见证。作为计量人,有责任把这段光辉岁月记载下来,有义务把这项涉及全社会各领域的基础性保障事业发扬光大,让社会认知计量,让全民重视计量,才能使计量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计量检测从无到有,应运而生

  在我国古代,计量的主要器具是尺、斗、秤,称为“度量衡”。度量衡文化数千年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和风俗习惯中,遍及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永远也不会想起,但从来都不会忘记的伟大事业。计量对中国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都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度量衡”是计量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从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古代计量文物,如秦代始皇诏陶量和始皇诏铁石权、西汉象牙尺、元代铜权等器物可以看出,远在秦代,内蒙古地区即随同内地一起实现了度量衡的统一。铸有汉文、八思巴文、回鹘蒙文、波斯文四种文字的元代斤半铜秤砣的出土说明:随着中国与中亚各国沿古“丝绸之路”进行通商贸易往来,度量衡器具已作为民族友好的纽带,将内蒙古乃至中国与世界各国紧紧联系在一起。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王朝在内蒙古地区推行“移民实边”政策,设恳务局,开垦蒙地。同年6月,山西等处承宣布政史司为绥远蒙旗恳务总局监造方式砝码一套,备置天平一架,作为权衡标准,以昭划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王朝制定《推行划一度量权衡制度暂行章程四十条》。为推行度量权衡划一,清王朝为内蒙古地区颁发一百两、一千两、一千六百两三种规格的正副砝码,作为权衡标准。民国22年(1933年)5月1日,经绥远省政府批准,绥远省度量衡检定所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市)正式成立。如此算来,内蒙古计量院成立至今已有85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9月16日,内蒙古自治区度量衡检定所成立,开始筹建自治区度量衡标准。同年,自治区度量衡检定所设置度量衡标准器有9项:50厘米钢尺、量端器、玻璃量杯、量斗、量升、5公斤二等工业天平、2公斤二等工业天平、二等砝码、增铊。后来,检定所几经易名,于2006年8月7日更名为“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一直沿用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当今的计量已远远超出了“度量衡”的范畴。

  60年来,内蒙古计量院历经8次更名、14任主要领导,经历了创建、调整、曲折发展、恢复发展、全面发展和跨越式发展(2003年~2017年)6个阶段。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国家质检总局、自治区质监局始终高度重视计量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内蒙古计量院在组织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基地建设、技术能力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计量文化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二、机构发展自小而大,顺势而成

  经几代计量人的艰苦奋斗,内蒙古计量院从最初核定编制20人(实际工作只有5人),仅能开展尺、斗、秤等9种度量衡器具的检定所发展到今天,已经是编制135人、在职317人的副厅级科研事业单位。随着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了适应新的要求,2011年4月20日,经自治区党委、政府批准,内蒙古计量院升格为副厅级单位,内设机构为正处级建制。同时建有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内蒙古)、国家石油天然气大流量计量站内蒙古分站、国家非自动衡器型式评价实验室(内蒙古)、内蒙古标准物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内蒙古计量器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计量院内设办公室、计划财务处、综合业务处、长度计量检测研究所、热工计量检测研究所、力学计量检测研究所、电磁计量检测研究所和化学计量检测研究所等8个处级机构,另设有基建办公室和科研管理部2个临时性机构。下设52个科级机构。到目前,固定资产总值3.01亿元,仪器设备2000余台(套)。

  内蒙古计量院紧紧把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实现计量事业快速发展,建立计量标准149项(最高计量标准64项、次级计量标准85项),可开展长度、热学、力学、电磁学、无线电、化学、光学、声学、电离辐射、时间频率等10大类675项计量检定、校准和检测项目及定量包装、过度包装计量检验,此外,还可开展部分计量器具产品质量检验、室内温度检测、节能监测和能效测试等项目,每年为全区企事业单位检测仪器设备达25万(台)件以上。计量标准项目的不断增加和计量检测业务的广泛开展,体现了社会对计量工作的需求与日俱增,也反映了内蒙古计量院不断创新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宏图大略。目前,量值传递覆盖了自治区十二个盟市和两个计划单列市,业务范围已辐射至天津、河北、山西、山东、青海和宁夏等周边省市自治区。

  回顾内蒙古计量院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改革开放为计量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这股蓬勃涌动的春潮里,在内蒙古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内蒙古计量院紧紧抓住发展机遇,苦练内功,科学管理,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国家依法设置的计量技术机构,内蒙古计量院肩负的保障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责任越来越重。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驱动力,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提高。2004年,内蒙古计量院确定了“1324”远景目标,即“围绕一个中心,打好三项基础,做好两项工作,实现四项目标”(围绕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这个中心;打好提高全体员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技术素质,引进人才;建立完整配套的量传、溯源体系;完善科学合理的管理,努力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对外搞好协调,提高服务意识,对内搞好协作,建立互助关系这三项基础;做好计量器具的市场调研、开发,计量标准的建立和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做好人事制度改革、用工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校准和检测市场化运作机制这两项工作;实现当年通过国家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当年进入区局系统先进行列,力争用3年的时间达到国家西部同行业先进水平,用5年左右的时间走进全国同行业前列,走“科技兴院”之路这四项目标)的五年发展规划。同时制定并实施“8324”工程,即“培养8名学科带头人,新建30项计量标准,年收入递增20%,“十一五”期末达到20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总值翻一番,达到4000万元以上”。十年过去了,计量检测业务量、业务收入和固定资产总值等全部实现了快速增长,新建和升级改造计量标准百余项,多数设备技术指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领先水平,“1324远景目标”和“8324”工程如期得以实现。

  三、培养吸收高级人才,方成大业

  内蒙古计量院成立初期基础差、底子薄,开展项目少,员工文化水平低。随着工业计量的开展,从50年代末期开始,计量院先后引进了一批中国科技大学、内蒙古大学、吉林大学等理工科院校毕业的学生,文革后期又招收了一批科技系统职工子弟,充实了计量检定队伍。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2003年,新一届领导班子为打造一支业务精湛、技术熟练、作风过硬的员工队伍,解决员工年龄老化、事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从培养现有人员入手,先后制定了《人才发展规划》、《学科带头人推选管理规定》和《聘用技术人员管理办法》等多项人才工作制度,建立起引进、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实现了人才脱颖而出,结构更加合理的良好局面。聘用人员与在编人员在薪酬、入党、提干、评聘职称等各方面享受同等待遇,最大限度地提供创新平台与发展空间,使每一位员工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把个人的成长完全融入到计量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洪流中。

  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为了更有效的培养和引进人才,内蒙古计量院实施“科技兴院”战略,充分发挥国务院特贴专家和自治区突贡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学科带头人等专家的优势,带动一批有学历、有职称、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开展科研工作。并实施“百万元人才培养工程”,成为自治区教育厅确定的首批10家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之一。两年共出资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41人,其中部分人员已经参与了相关科研课题研究并显露出较强的科研能力。目前,已经形成了具有博士(2人)、硕士(67人)和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才队伍。由于引才、育才、用才的环境和机制好,使得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建成了博士、硕士和学士三个学历层面,高级、中级和初级三级技术职称,专家、骨干和熟练工三方技术能力的成熟型人才队伍,为更好地开展计量检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科研工作创新提质,破围而出

  “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这句名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聂荣臻元帅写给国防计量大会的贺信中所讲的,它直接指明了计量的地位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内蒙古计量院成立初期,由于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限制,计量技术和科研工作发展比较缓慢。1977年5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试行)》的颁布,计量检测工作得到新的发展。内蒙古计量院以服务客户为目标,努力加强实验室基础建设,先后取得了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计量授权证书》、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证书》,实现了校准结果的国际互认;取得了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和《验收证书》,以及自治区乙级测绘等资质;成为自治区第一批“内蒙古名牌实验室”。

  开科技之渠,引文化之水,涓涓汩汩,水到渠成,“科技兴院”是内蒙古计量院发展的必由之路。内蒙古计量院大力开展计量科研工作,逐年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十一五”以来,科研经费从年投入占业务总收入的1%逐步增加到目前超过了5%,累计投入1493万元,同时投入5326万元购置了一批高精密检测设备,不断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围绕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战略,把制度建设放在工作首位,建立相应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先后制定《科研项目管理及奖励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技项目储备制度》和《鼓励开展科技创新的制度措施》等规章制度,不断激励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扭转了“十一五”初期无人问津科研工作的状况,逐步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和浓厚的科研氛围,开创了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2003年以来,内蒙古计量院共完成计量科研项目53项(包括制定规程、规范43项),取得各种奖项1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6项;在《中国计量》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262篇。参加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可委(CNAS)、华北国家计量测试中心和自治区质监局等组织的计量比对及能力验证项目77项,作为主导实验室,组织计量比对及能力验证项目14项,结果均为满意。获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三等奖2项,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自治区质监局首届“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自治区质监局“科技兴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自治区质监系统优秀论文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获自治区质监局2015年度科技创新先进集体,1人获科技创新先进工作者。

  五、党政文化全面发展,扎实有效

  建所初期,由于党员少,只成立党支部。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内蒙古计量院狠抓党的建设和计量文化建设。2003年以来,先后成立党支部、党总支部,到2011年成立了计量院党委,党政工团妇机构健全。认真抓好员工思想政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群团组织建设等工作。

  党务、政务和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其核心要素是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度建设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一个单位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内蒙古计量院不断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制定了涉及各个方面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122项,形成了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良好局面。编撰出版了《蓬勃发展的内蒙古计量事业》和《内蒙古计量院60年重要工作记录》等20余部书籍和20余部视频宣传片,这些书籍和音像资料倡导的是“能吃苦、敢拼搏、乐奉献”的内蒙古计量人精神,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为内蒙古计量积累了内容齐全、丰富多彩的珍贵资料。

  党务、政务和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内蒙古计量院不断创新计量宣传形式,挖掘计量主题文化内涵,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组织年度新年联欢晚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岗位技能比武等多种形式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计量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保障民生、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国防建设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让计量宣传更通俗化、更接地气、更深入人心。先后三次参加全区质监系统文艺汇演、代表自治区质监局参加自治区第四届群众大合唱和自治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群众大合唱均获第一名。

  60年的艰辛努力,汲取了中华计量文化的营养,内蒙古计量院一手抓科技、一手树文化,倾心构建先进文化体系,着力打造优秀计量团队,在“依法计量、以人为本,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中塑造了“科学、公正、准确、高效”的自身形象,在置身计量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员工们所表现出来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拼搏奉献的精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也获得了多项殊荣。2007年和2010年,内蒙古计量院两度被国家质检总局表彰为“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先进单位”;2004年以来连续12年荣获自治区质监系统“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以来党组织13次被国家质检总局党组、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和直属机关工委、自治区质监局党组等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学习型党支部”等荣誉称号;2013年荣获“自治区文明单位标兵”和“全区五一劳动奖状”。此外,还荣获自治区有关部门授予的“优秀事业单位法人”、“交通安全示范单位”和呼和浩特市、回民区、街道办授予的“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先进集体”等各类奖项共76项;有61人次先后受到了国务院、人社部、国家质检总局、自治区党委政府、总工会、妇联、质监局等有关单位的表彰奖励178项,这其中有国务院特贴专家、全区优秀党务工作者、自治区“突贡专家”和全区“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质检系统“先进个人”、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先进个人”、自治区质监系统“感动质监人物”和“新时期的好干部”等殊荣获得者。

  六、重点攻坚民生计量,惠泽万民

  有人说,民生工作,犹如神经末梢,丰富细微而又极为敏感。当今世界计量发展的趋势已经由原来的贸易结算领域逐步发展到越来越关注人类健康、生存环境等,更加“以人为本”。

  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三大杀手之一,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被它夺去健康和生命。发现并诊断是否患有心脑疾病,需要靠心电图机和脑电图机来完成。1986年我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后,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务院于1987年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管理办法”,心电图机和脑电图机就在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之列。但多少年来因缺乏经济、快捷、适合的检测手段,始终无法保证仪器设备的量值准确,确保诊断的正确及医学科研的顺利进行更是无从谈起,直到“智能化心脑电图机检定仪”问世,才解决了这一难题。而研究发明并批量生产仪器设备的人,就是国内知名专家、荣获国务院特贴和自治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的内蒙古计量院首席专家宁铨同志。

  1987年12月,智能化心脑电图机检定仪通过了内蒙古科委的鉴定,填补了国内智能化医用计量标准仪器的空白,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监督局微机技术应用成果一等奖,全国第四届发明展览会铜牌奖。1988年,该仪器取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它的研制成功,可实现智能化现场检定,能够完成国际建议中几十个元部件、几十万元设备组合才能完成的检测工作,攻克了小信号峰峰值不易测准的难题。由于该仪器“精度高,体积小,功能全,心电图机检定和脑电图机检定合二为一,设计新颖”,被全国各级计量检测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各级计量单位、全国医疗仪器检测中心以及国内外众多医疗仪器生产企业广泛采用,保证了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心脑电图机诊断的准确无误,是一项极为有益于人民身体健康的科研成果。“民生为本、民信为天”这一理念和为之付出的努力,让计量工作与人民群众贴得很紧很紧。

智能化酸度计检定仪项目的研制成功,结束了用电位差计检定高精度酸度计的历史,并且被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鉴定为“智能化程度高,国内最高水平”。得到了国家级和省级计量院的广泛采用,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2000年实现了第二代产品升级换代,其体积和重量缩小到第一代产品的1/3,目前该产品已研制开发至第五代,曾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监督局优秀成果奖。内蒙古计量院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可以说真正进入了科技创新时代。

  七、夯实计量基础建设,精思国计

  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国际公认的质量技术基础,是政府发挥监管职能的重要技术支撑,而计量是质量的基础,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和重要标志。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内蒙古计量院瞄准市场目标,服务社会需求,针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解决自治区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民生安全等领域对计量检测与科研的迫切需求,在不断提升传统计量专业领域科技水平的同时,不断调整和完善专业设置结构的优化。

  2009年10月22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内蒙古计量院建设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内蒙古),成为我国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第一家被批准建设该中心的省级计量院。中心通过对能源计量数据中心、能源计量检测中心、能源计量技术研究中心和能源计量技术服务中心等四大平台建设,逐步实现了建立能源计量手段、完善能源数据采集、开展能源标准的科学研究,为政府节能减排和实施节能管理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2011年5月,自治区政府批准建设“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内蒙古)暨自治区计量测试与科学研究基地”,计量科研基地占地面积108998.652平方米(约合163.5亩),于2015年8月6日开工建设,地上建筑面积23064.1平方米,总投资约2.1亿元,计量科研基地的建设,为更新和维护自治区计量标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自治区计量事业的腾飞增添了新的活力,也为内蒙古计量院迈入全国先进行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自治区计量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内蒙古自治区天然气储量、太阳能、风能资源巨大。为把内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内蒙古计量院在自治区质监局的大力支持下,将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合作建设清洁能源计量科研基地,并建立中俄蒙国际计量中心,已经得到了国家质检总局的同意。2015年7月8日,国家质检总局印发了《质检总局关于进一步支持东北振兴的意见》(国质检办〔2015〕318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内蒙古计量院建设国家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计量测试中心。内蒙古计量院将致力于打造集天然气、太阳能光伏、风能、清洁煤化工等清洁能源资源计量检测能力为一体的“清洁能源计量基地”,并且正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积极努力。

  八、结束语

  六十载峥嵘岁月,一甲子风雨征程。内蒙古计量院60年发展历程是一部辉煌的内蒙古计量发展史,也是一部内蒙古计量人砥砺前行的逐梦史。60年薪火相传,激励着一代代计量人坚定不移地变革进取、攻坚克难。记载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在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成立60周年之际,内蒙古计量人在回顾辉煌历程的同时,深感再跨越的任重道远。忠心作纸,奉献为墨,内蒙古计量人将继续循着历史的脉络,继承前辈们的精神,把握前进的方向,不断发展壮大计量事业,为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为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的更加亮丽做出新的贡献,继续书写中国计量史上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