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博华:问君哪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
发布时间:2015-07-01 浏览次数:30612次
转眼父亲过世已五个年头,缅怀纪念的文章之前写了很多,大都是悲伤地、忿恨的,后来读了多次仿佛感觉那时的笔尖流出的不是墨汁,而是,一颗颗饱含思念的泪珠,时而泉涌而出,时而涓涓细流,不管看多少遍都能让泪水浸满整个脸膛。随着时间的流去,加之我回到大宝身边和小宝的出生,对爸爸的思念之情并没有减退,而是多了份理性思考,少了些怨天尤人。我想爸爸肯定也希望我们能通过他的离开而对生活的意义有所感悟。
关于读书。爸爸是我上那所中学的校长,为了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爸爸规定学校图书馆假期每周开放一次,供学生们借书还书,可大多数同学一放假就如脱缰的野马到处疯玩,根本就把这等好事抛在脑后,所以每次图书馆开放日时就只有我和少数几个学生去借书,这可便宜了我们,没人跟我们抢,所以我每次都能抱回一尺多高的书回家看。爸爸对我看书的态度很开明,三例可证:一是我并不是借那些天文地理之类的科学书籍,多数是民间传奇故事之类,他也不干涉、不以自己的意志引导我;二是我通常是边看书边吃零食,零食壳儿堆得像小山一样也不收拾,他也不打扰我,总是妈妈过来絮叨着帮我收拾;三是好几个假期因为看些闲书以至于假期作业都是临开学的几天央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一起帮我完成的,他知道后也不训斥我。小时候就只知道侥幸,现在想来爸爸能做到这些得有多放心我,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得有多自信,而我自己肯定是做不到的。
关于运动。小时候我和哥哥都是体弱多病,所以从上小学起爸爸就要求我们每天六点必须起床去跟他跑步,大家知道小时候的冬天多冷啊,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似的,但我们也得起来出去跑步。有一次,爸爸叫了半天我还是赖在床上装醒不来,心里想着:今天就豁出去了。结果爸爸看我不起就自己出去跑了,我也就昏昏沉沉又睡过去,半个小时后,一双冻的像铁一样的双手伸进我温暖的被窝,我被冰醒了,听见爸爸说“我的小棉袄不陪我跑步,我觉得比平时冷,你看是不是?”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缺席过晨练。再长大一些爸爸还带我打篮球,玩单、双杠,还让哥哥带我踢足球,甚至在假期时问学校借四张桌子拼在院子里,用硬纸板搭成网,让我们在上面打乒乓球。所以,我从小喜欢体育运动,后来长跑比赛获奖,足球赛晋级和跆拳道蓝带都是得益于此。
关于用度。小的时候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我家在吃穿用度方面都很俭省。可父母从没在学习用具上面亏欠过我和哥哥,上小学时我开始学画儿,各种颜料板笔一应俱全;上初中时流行学习机,我有;上高中时流行文曲星,我也有,虽然我当时骑着全校最破的掉了漆且没有停车支架的自行车。爸爸经常给我灌输的思想就是:钱只要花在正当地方,问他们要多少都有;但如果要用来跟风攀比、享受安乐就一分都没有。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有次去北京给我看病,回来时觉得应该给哥哥买个小自行车,买完自行车就没有钱买卧铺,硬座已经没有了,他竟然就扛着自行车在火车上站了二十多个小时回来,再加上作为老师总是要站着讲课,常年下来就落下了静脉曲张的毛病。
关于筹划。上大学时,别的家长怕孩子乱花钱,生活费都是按月寄,更有甚者是按周寄。我爸妈则是取空了他们的教育储蓄后又东拼西凑的凑够一万给我说:“这是你一年的所有花销,自己计划着花吧,多了自己留着,不够再给家里打电话。”我暗想,就算不够你们还能有什么办法,能借的地方都借了。所以,重点在“计划”,我列了一下:学费四千二,住宿费七百五,北京到阿拉善两个来回硬座加汽车票价四百五,还剩四千六需要满足我一年九个月在学校的伙食加零花,那么每个月平均是五百元。每月五百元在北京应该能保证基本的生活,但如果有额外的花费,就得开源或者节流。
到北京我才发现电脑这东西在大城市已经普及了,而来自内蒙西部边陲的我只知道386、486,于是我一到学校就托北京的同学花三千多在中关村撺了一台在当时配置较高的电脑,于是我成了同班第一个在宿舍有电脑的人。剩不到两千块钱了,我得为后几个月的生计着想,我看学校报刊亭那个阿姨每次热门报纸来的时候她都很忙,就问她需不需要帮忙,她一听我是学财务的,喜出望外,说一直想找人帮忙但没有合适的,她那儿报刊杂志种类太多,一般人她也不放心。于是,我每周去给报刊亭帮半天忙,每个月可以有二百的收入,虽然不比我出去兼职做咨询挣得多,但在这里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所有报刊杂志,我很满足。要不是父亲培养了我从小读书的习惯,我大概不会注意到宿舍楼底下的那个报刊亭,也就不会有这样一份既清闲又能让自己成长的工作。随后,我又参加了学校的足球队,那时正是北京市大学生女足联赛,我们每天训练很辛苦,学校决定每月发三百元补助,还不时的发奶粉、红枣之类的营养品。所以要不是父亲从小培养我运动的习惯,我也不会报名参加足球队,发补助那也是之前并无料想的事。有了报刊亭和足球队这两个进项,我一个月的生活费就基本够了。即使这样,跟每周需问父母要钱的人相比,我有上千元的存款也算是有“大钱”的人,于是同学们月底拮据时都纷纷向我借钱,我生性单纯,同学要借就借了,但同学们觉得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所以他们还钱时都免不了要请我吃顿饭。于是从食堂的小炒部到学校周围的人气饭馆;从北京的传统美食东来顺、全聚德到新兴西餐好伦哥、必胜客,都留下了我和同学们的身影。就这样,本不宽裕的钱经过父母的英明安排和我的精明计划支撑起了我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再加上我利用闲暇时做兼职会计或咨询,满足了我每个假期都要出去旅游的花费,到毕业时竟然还攒了两万五千多元,我用那些钱给爸爸买了一段人造血管治好了爸爸的静脉曲张。
跟爸爸点点滴滴的故事要比我小时候他给我讲的《一千零一夜》都多,一下儿根本讲不完,这时我耳边仿佛又想起了爸爸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别着急,慢慢儿来。”好,我不着急,我会在您外孙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慢慢思念你,感悟你,体会你。。。。。。